NEWS

新闻中心

Scroll

【端午】端午竟是古代全民卫生运动 习俗背后的健康智慧

发布时间: 2021-06-14

阅读次数:996次

说起端午,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热气腾腾的粽子。将端午戏称为“粽子节”虽然充满萌趣,但也别忘了端午节的习俗可不止吃粽子,因为这些习俗的来历都大有讲究,当你了解了端午习俗背后的原因,也就对我国古代的健康防疫技巧有了初步的认知。

端午节的来历人尽皆知,为纪念殉道投江的屈原。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,在中国古代,隆重过端午的原因,除了纪念屈原、祈求安康等精神文化层面的目的,还有一个重要的现实目的——辟邪驱瘟。

如果将“端午”两字拆开,便能窥见端倪。“端”,即“开端”之意,而“午”,在十二地支中属火,是阳气的极致。“端午”,昭示着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开始了。

从时令上看,端午一过,盛夏即将来临,百虫滋生,疾病流行,这时节,高温湿热,天气烦闷,蚊虫滋生,人的健康难免要受到侵扰。

端午的到来也意味着也是一年时光过半的,保持健康体魄,以最佳状态投入到下半年的生产劳动中去,显然是古代百姓们在这时节最关心的事。

正因如此,农历五月就成了古代的民间“卫生月”。

以每年端午为期,以各项节日习俗为措施,以防疫祛病、避瘟驱毒、祈求健康为目标,开启一年一度的全民性卫生运动。

那么,端午习俗背后究竟藏着哪些古人的健康养身观点呢?

·粽子——清热解暑 益气健脾
吃货们不一定知道,古时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。古人认为糯米具有益气健脾、开胃消食的作用,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,北方大多用芦苇叶,南方多用箬叶。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,可以清热生津、除烦止渴,利尿排毒,和胃宁神等。总的说来,粽子在当时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暑、益气生津、养血安神的功效。

粽子好吃,但任何东西都应该讲究分寸,即使糯米具备开胃消食的作用,但多吃也同样会造成消化不良,吃货们请注意量力而行。

·插艾——提神通窍、健骨消滞
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。端午时,家家都洒扫庭除,以菖蒲、艾条插于门眉,悬于堂中。艾,又名家艾、艾蒿,它的茎、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。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,可驱蚊蝇、虫蚁。传统医学认为以艾入药,有理气血、暖子宫、祛寒湿的功能;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,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,是提神通窍、健骨消滞、杀虫灭菌的药物。

古人认为,端午过后,邪气滋长。这里说的“邪气”主要是指湿热、秽浊,所以要用芳香来化湿化浊,天然香草的悠悠清香也是国人深刻的端午记忆之一。

·佩香囊——襟头点缀 避邪驱瘟
在端午佩戴香囊的习俗如今虽不至于说断绝了,但也已经少见。传统的香囊内有朱砂、雄黄、香药,外面则包以丝布,拴五色丝线。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药物,能散发出天然的香气,这种香气属中药学理论中的五臭(读xiu,四声)范畴,具有开窍醒神、化湿醒脾、辟秽悦神等功效,且对防蚊驱虫有很好的作用。

香囊清香四溢,外观可爱讨喜,随身佩戴,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,也有襟头点缀之风。

古代端午习俗其实非常丰富,其中一些虽有流失,但主要的几项仍传承至今,除了许多人都知道的吃粽子、挂艾草、戴香囊等,还有比如吃五红、沐兰汤等习俗在我国南北方各有保留,也有一些在古代客观条件下具有突出作用的习俗在今天因为“弊大于利”而被取缔,比如饮雄黄酒,现代人生活的环境已经少受毒蛇毒虫的侵害,而雄黄的毒害成分却对人体危害不小。

如今,人们已经知道用更加科学的现代医学方法守护自己的健康,而那些历经百代延续至今的习俗之所以能够具备强大的文化生命力,还是因为寄托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愿景,在今年,何不试着遵循这些古老的习俗,过一个有仪式感又兼顾健康的端午佳节呢?

—— end ——
-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-

2019©赛德特细胞工程集团有限公司 

Powered by SE

   滇ICP备19000249号-8